双十一购物背后的经济学原理

时间:2023-06-04  分类:工作总结

双十一购物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有哪些

双十一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。即便如此,依然挡不住大家剁手的热情和囤货的快感。双十一是全球最大的购物嘉年华,是一个国民狂欢节,也是一个成功的营销奇迹。里面包含了诸多经济学原理,一起探究双十一购物背后的经济学原理

双十一购物背后的经济学原理

01需求弹性和稀缺理论

电商讲究人-货-场,而双十一就是搭建了一个超强连接供需两端的场。

首先,时间点选的也比较合理——光棍节,特别具有话题和想象空间的人造节日。另外,11月初正好处于秋冬之交,换季买衣服肯定是刚需,且离过年也不算太远,所以囤货是一个必须的。

其次,各家电商平台往往会提前做好招商工作,此时可以说客商云集。商家是深谙需求弹性理论。一些特定品类的商品可以通过合理压低价格来实现大客流和高转化。

比如服饰、化妆品等品类,在双十一当天即便低至5折、3折甚至1折,大部分商家的收益还是远超过他们平时的。

而正是这些商品作为主会场,也激起了用户侧需求的飙涨。

此外,消费端也符合需求的稀缺理论,双十一的折扣力度通常都是一年内最大的。并且双十一的优惠券,甚至库存都是有限度的,过了11号或者超过一定数量失去了优惠。

用户已经建立机会稀缺、价值难得的认知,参与度也就有保证,毕竟错过了就要等一年。

02多重激励

双十一大促场的建立对于消费者情绪的驱动和需求的刺激,有着极大的作用。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,激励会影响人们内在的需要或动机。

比如,用户对于各种红包、津贴和优惠激励的反应,就是需求的明显抬升。

其实,节日促销是一个比较老套的营销手段。但是,双十一之所以最成功的购物节,不仅是因为电商平台和商家采取了传统的价格激励,还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激励或叫情绪驱动,让用户能够更多参与活动去消费。

03购物的非理性繁荣

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罗伯特希勒在《非理性繁荣》一书中曾讲了这样一个道理:市场往往受情绪驱动,而非价值判断驱动。

双十一营造的场笼罩着每个购物人,购物的情绪也会快速传染,参与者都在争相分享自己或探听他人的购物清单。你不仅要为自己买东西,也要为爱人和家人买东西,消费者的非理性需求也被大大激发出来,并在一天之内集中释放。


-->> 1/2 文章未完,请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