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购物中的经济学技巧有哪些
如果你在逛超市的时候,天真地以为货架上的每一个商品都是随意摆放的,你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商家「牵着鼻子」买东西。今天的文章教你灵活地利用日常购物中的经济学技巧,帮助自己在买买买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决策。
日常购物中的经济学技巧
第一个问题就是「为何这样卖」。只有当你知道商家在如何影响你的判断,你才能排除这些干扰,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。
我们继续用超市当例子。
超市的生活常用商品往往在店内最深处,鸡蛋,牛奶之类的产品能吸引你逛完整间店。
舒缓的音乐和明亮的装修可以延长顾客的逗留时间,这往往就意味着更高的销售额。
所以做生意的朋友,请别在店里放《新年好》或者其他快节奏的音乐。
大型超市的地砖从来不是统一的。在高利润的几排货架区,地砖会有让人感觉「高级」的材质和花纹。
如果还有行家指点,这里的地砖会略有不平,这样当顾客推车经过时,会下意识地减慢速度。
店家的心机还远不止于此。高手会在商品价签上删掉「元」「 ¥ 」等符号和字眼,一个单纯的数字价格会减少商品和钱的逻辑关联。
根据 TIME 杂志上的统计,使用「 $ 」符号价签的 Campbell’s 罐头汤,每 103 个顾客才会有一个购买,而改用纯数字的价签,每 14 个客人就有一个购买。
当你看到「限时抢购」「每人限卖三个」之类的标志时,是不是觉得并不会影响你的决定?
然而你嘴上说着不要,但是身体还是很诚实的躁动。
这是由于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天性,对被限制供应的物品,特别是对有限食物的储藏是会带来生理快感的。
「限时抢购」会刺激你体内的多巴胺分泌,再聪明的人也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激素。
我们知道,对超市来说更高的利润,对顾客来说就是不太划算的支出。
因此每次我逛超市,都会利用超市的设计,在边边角角的货架找性价比。
在推车时保持速度均衡,永远不碰在收银台排队时手边的那几样商品,那是全超市利润最高的存在。
如果你很难把经济学的逻辑和对手的心机随时放在心上,最好的办法是去之前列一张购物单。
我问自己的第二个问题是「本身的价值是什么?」
这是个很好理解的理论。
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,支付的不光是东西本身的生产成本,还有包括广告、人工、地租等等在内的价格。
所以我每次回国去药店买药,都会要求药店店员帮我推荐,然后把他们推荐的品牌全部排除。
原因很简单,药品的回扣是公开的秘密,店员推荐给我的药一定是他们收回扣最多的药。
如果同样的价格,一种药多支付了回扣给店员,那它的质量一定会比较差,不然就无利可图。
同样的道理,那些流量很大销量很广的快消品,比如可口可乐和(此处承接广告),每一个产品中的附加成本就很低,买起来比较划算。
我无法知道每样货物的生产成本,但是我大概可以猜出它的附加成本,而附加成本过高的商品往往不太划算。
为什么我在上面接广告之前要加上可口可乐?这就是在利用各位读者老爷们的「锚定心理」。
这也是跟我的第三个问题相关,即「对我的效益是什么」。
不客气地说,大多数人在消费时并不清楚货物本身的价值。